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墓地风水

如何看待成为法定节日后的清明节?
发布时间:2017-12-16   浏览量:

  清明节的传统精华和清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何谓传统?


  所谓传统,就是“活着的过去”。


  这个定义告诉我们,传统具有双重特征,一是当代社会中依然存


  在着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二是至今还“活着”。如果过去的东西已


  经“死了”,那是历史;如果“活着”的东西与过去无关,那是现代。


  传统,表明了历史长河中由过去向现代演变中的一种“亦此亦彼”的


  辩证状态。传统与时尚正好相反。时尚是反传统的,逆传统的。当这种时尚被主流社会所接受时,便带动社会发展;当不被接受时,时尚就成为流星,流行过后留下一道即逝的光痕。


  ●传统中的“普世”特征。中华传统习俗是长期封建社会中形成的。社会主义与封建主义是本质上不同的两个理论状态和不同的社会形态。但是其中,不乏有涉及到人类共同的共通的道德准则,涉及人类在应对自然和社会的共通的行为方式,涉及到具有人类“普世特征”的行为准则。所有这些,正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包括习俗在内,我们必须传承下来。


  ●保护传统的“原生态”。人类对社会的认识,人类对自身的历史的认识,总体说来,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应该坚信:我们的子孙一定能够比我们更能智慧地认识人类自身及所创造的历史。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要求:当世之人,要留下更多的老祖宗传承下来的东西,尽可能地以“原生态”的方式保存它。清明节正是这样一个历史大背景下受到保护的。


  清明节的传统精华


  清明节之所以千年不绝,即使在经历了“十年劫难”之后,又重新成为国定的传统节日,必定有其值得保护的精华之所在。其精华何在?


  ⒈敬祖:让人们明白自己的祖宗是谁?吾身从何而来?忘记祖宗是一种不如犬马的无耻。子曰:“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有别?”;


  ⒉尽孝:家孝不尽,何以孝天下?“社保”不足“家保”补。大行孝道,厚养老人,使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乐;


  ⒊和谐:与自然的和谐,沐浴春风,感谢大自然的恩惠;社会和谐,追求政治清明,道德高尚,社会祥和;人际和谐,人与人的亲善团结;


  ⒋平心:“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繁忙时的闲暇,过劳时的安逸,浮躁时的从容,郁闷时的渲泄,紧张时的松弛,纵欲时的放下。


  ⒌传承:把清明节的“民族记忆”世代相传;让列祖列宗的恩德世代相传;让敬祖尽孝之心世代相传;让“和谐为美”的情操世代相传。


  清明传统在当下的缺失


  ⒈敬祖少诚:少了虔诚之心,敬仰之心,多了一点功利之心。


  ⒉追思淡薄:仅是到到场而已。


  ⒊传承乏力:没有发挥对子女的教育作用。


  ⒋形式简陋:缺乏仪式。


  ⒌时间局促:仅在墓前呆半小时。


  ⒍内容单一:今日的清明既是农历的清明又是祭祖的清明,又是与旅游等活动密合的清明。“正宗的清明”应该是丰富的。但现在变得十分的单一,祭祖也仅是上坟祭扫,而没有家祭;上坟也仅是到个场。清明,作为政治语言,是有法度、有条理的意思;作为对一个人的描述,是清晰明朗的意思。内容的单一化使清明活动难达到目的。


  ⒎传统用品使用失当:如随地焚烧,随放鞭炮。


  ⒏新迷信风行:如百万英镑的冥钞。


  ⒐低俗行为泛起:公关小姐在“阴间”横行。


  清明节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清明节是一种民俗活动,在今天,成为国家保护民俗活动,也是一个唯一没有单纯向“经济驱动”下的民俗活动。以公众、社会服务者、政府的主体活动为主,在清明节中,各个活动主体的行为各具特征。


  ●公众在清明节中的行为特征:


  ①活动单位的小型性:以家庭为单位。


  ②空间分布高度的离散性:分布各区县各个角落。


  ③时间上的高度集中性:清明前后,以正清明为主。


  ④行为目标上的高度确定性:上坟祭扫。


  ●  公众行为存在的问题:


  ⑴人流的高度无序,形成“短时间、小空间、高密度人流”的难题;


  ⑵交通拥堵越来越严重:


  人堵、车堵,以车堵为主;


  大车、小车,以小车堵为主;


  正清明、清明前后,以正清明堵为主;


  上午、下午,以上午堵为主;


  道路、公墓,以路堵为主;


  门前、墓内,以门前堵为主。


  ●社会服务的类型:


  a.商业服务:提供清明节所用的各种商品


  b.交通服务:提供公共交通服务


  c.殡葬服务:为祭扫公众服务


  ●社会服务行为存在的问题:


  ⑴商业服务匮乏


  商业服务有“利益冲动”的特征,但能提供的清明节的特质商品不多,传统用品居多,因此,清明节中的商业服务远没有节日氛围。


  ⑵公共交通供给不足


  公共交通服务:公共交通供给严重不足,在利益导向下,服务供给缺乏,供给模式有缺陷。把交通矛盾转嫁到公墓,增加了公墓的重大负担;同时,追使居家小骄车大量增加。


  ⑶殡葬服务艰辛: “受苦节”(再苦再累也要干)、“出血节”(多处钱、少赚钱)、 “突击节”(时间性、阶段性)。


  在各种节日中,“受苦”和“突击”是共有的,“出血”是殡葬业特有的。


  为什么是“出血节”?由于清明节并没有引发在公墓中的新的消费,即使是安葬,也是正常消费的集中安排,而不是清明特别引发的,但却要支付因集中而来的各种费用:


  ①为转变传统习俗的负面效应支付的钱:“鲜花换鞭炮”


  ②宣传及组织费用


  ③交通管理费用


  ④安全费用


  ⑤墓内服务费用,外聘服务人员


  ⑥减收相关费用


  ●政府工作:


  ⑴交通拥堵——排堵保畅-


  ⑵安全事故——确保安全


  ⑶易风移俗——反对迷信,提倡科学


  各区县时常有局长出面召开清明协调会,用的是规范的语言,同一种行为方式,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确保清明安全有序,交通顺畅,近几年无有重大交通安全事故发生。


  ●存在问题:


  ①排堵保畅,年复一年,越排越堵


  ②新的迷信用品,“打而不退”,越打越长


  视节为宝,以节载道,实现和谐清明


  ㈠ 清明节,究竟是“陋节”还是“宝节”?对之的科学回答,既涉及如何看待千年传统民俗,更涉及到要不要善待先人的大问题。几十年来,我们的清明节是在跌跌撞撞中渡过的。清明受“非遗保护”后,“陋节观”是否就此退出历史舞台、“宝节观”就此深入人心?


  ㈡ 有民俗家说:传统是活着的过去。任何传统节日都深烙着历史沉淀下来的东西,有些东西与当今时代发展的主流不相符合。但清明节竟然历经折磨而不灭,必有它的强大生命力。当下的历史任务,如何凸现其生命力之灵魂,展现清明的光彩?


  ㈢ 清明祭扫古以有之,今日更甚。排堵成为“清明主题”,方方面面把精力集中到了人流、车流上,而忽视了我们应该着力的真正主题。世博会的拥堵可谓甚矣,但上海世博的主题不是排堵,而是展现“美好”。年年清明,年年要有新的主题,今年的主题是什么?


  ㈣ “反对迷信”,这四个字在每年清明大标语中都不会漏掉。请问:清明究竟有哪些属于要反对的迷信?有哪些属于保护的传统习俗?职业迷信工作者在清明节中如何兴妖作怪?对此的把握仍是一桶浆糊,愁坏了殡葬工作者。该如何认真清理?


  ㈤ 重在建设。我们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清明“宝节”的建设上。殡葬工作者是富有的。受保护的民俗节日中唯有殡葬业直接拥有特色的节日,我们必须万分珍惜。我们如何精心策划,精心组织,整合资源,聚集力量,把清明节演绎成为展现殡葬业成果凸现殡葬工作者才智?